孔孟論學習PPT課件是为语文课文《孔孟论学习》制作的一套PPT教学课件,该课件包含了丰富的课文相关知识内容,完全与课文同步,可以直接拿来进行教学使用,大大提高教师教学效率,小编也附赠了教学设计,需要的朋友赶紧来本站下载吧!

孔孟論學習PPT課件预览








孔孟論學習原文及翻譯
孔子曰
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(《論語•爲政》)
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
(《論語•爲政》)
子貢問曰:“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”
(《論語•公冶長》)
子曰:“譬如爲山,未成一篑,止,吾止也!譬如平地,雖覆一篑,進,吾往也!”
(《論語•子罕》)
孟子曰
孟子曰:“無或乎王之不智也。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。吾見亦罕矣,吾退而寒之者至矣,吾如有萌焉何哉?今夫弈之爲數,小數也;不專心致志,則不得也。弈秋,通國之善弈者也。使弈秋誨二人弈:其一人專心致志,惟弈秋之爲聽;一人雖聽之,一心以爲有鴻鹄將至,思援弓繳而射之,雖與之俱學,弗若之矣。爲是其智弗若與?曰:非然也。”
(《孟子•告子上》)
孟子曰:“盡信《書》,則不如無《書》。吾于《武成》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仁人無敵于天下,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也。”
(《孟子•盡心下》)
譯文
孔子說:“我十五歲立志學習,三十歲能自立,四十歲能不受迷惑,五十歲能懂得自然規律,六十歲能聽到別人說的話,不用怎麽想就能明白,七十歲能隨心所欲,而不超過規矩。”
孔子說:“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;只思考不學習就會危險。”
子貢問孔子:“孔圉憑什麽借谥號爲‘文’?”孔子說:“他勤奮好學,不以對身份低微的人請教爲恥,因此稱孔圉的谥號爲‘文’。”
孔子說:“比如堆積土山,只差一筐土而沒有堆成,停止,我自己要停止!比如填平窪地,即使只傾倒了一筐土,繼續,我自己要繼續!”
孟子說:“大王的不明智,沒有什麽是不可理解的。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,如果曬它一天,又凍它十天,也沒有能夠再存活的了。我和大王相見的次數太少了,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極點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機來到王的身邊,我怎麽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發呢?現在下棋作爲一種技術是小技術;但不專心致志地學,就不能得到收獲。弈秋,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。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:其中一個人一心一意,只聽弈秋的話;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著,卻一心覺得有天鵝將要飛來,想著拿弓箭把它射下來,雖然與另一人一起學習,卻比不上那個人學得好。這是因爲他的聰明才智比不上另一個人嗎?回答是:不是這樣的。”
孟子說:“完全相信《尚書》的內容,就還不如沒有《尚書》。我對于其中的《武成》篇,不過取信它兩三頁罷了。仁道的人天下無敵,憑極仁道的周武王征伐最不仁道的殷纣王,怎麽會使許多血讓木棒都漂浮起來了呢?”
孔孟論學習教學設計
[教學目標]
知識與技能目標:1.誦讀課文,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。
2·理解:習、說、罔、殆、知、憤、悱、居、資、暴等關鍵詞語。
3·了解孔子、孟子、及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。
過程與方法目標:比較學習“孔子九則”與“孟子九則”議論方式的特點、優點。
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:在誦讀孔孟讀書妙語中,受到啓發、教育,思考自己的讀書
學習體會。
[教學重點]
1·學習“習”等文言詞語。
2·理解諸則文意,結合自己的讀書體會,辨析文中的讀書之道。
3·比較“孔”“孟”議論方式的特點、優點。
[教學難點]
理解文意;分析文中議論方式。
[教學方法]
1·誦讀法。在反複誦讀中,體會文中讀書格言。
2·點撥法。點撥關鍵字、詞、句;點撥自己的學習與格言的道理的異同;點撥文中的
潛在用意。
3·討論法。發掘文中的疑點,一起討論,作出自己的觀點。
[课时安排] 2课时
第一課時
[教學要點]
1·學習“孔子論學習(前九則)”。
2·學習“習”等關鍵詞語。
3·理解諸則文意,結合自己的讀書體會,辨析文中讀書之道。
4·孔子從幾個方面談了讀書之道?
5·試發掘諸則語錄片斷之間的內在聯系。
[教學過程]
一·真切導入
同學們,八九年來,讀書是我們大家最有真切感受的事。說說你的真實感受好嗎?(學生發言)
或許你很厭煩,很害怕;或許你很快樂,很充實;或許你很盲目,很迷惑;或許你很明確,很主動……不論怎樣,這些都是大家面對讀書學習會有的一些正常感受。不過,除了這些點滴零散的感受外,我們也應該有一些冷靜深入的思考,想一想什麽是我們需要的學習方法,學習態度,學習的原則,學習的意義等,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成爲一個會讀書學習的人。
本單元,我們的話題就是讀書,孔孟論學習,魯迅談讀書,古今中外名人的讀書妙悟,無論是格言警句,還是雄辯的推理,不管是風趣形象的闡述,還是精彩動人的故事,都將啓迪我們的求知之路。
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孔子,孟子的十則論讀書學習的格言。作爲偉大的思想家,教育家,他們最有資格談論讀書學習,不過我們擁有自己的學習經曆,也完全有資格去和他們對話討論。大家一定要當仁不讓,以我來注孔錳,敢于發問,敢于討論。
我們先來與孔子對話,看課文中的前九則。
二·理解文意
1·結合課文注釋,先讀一讀。